您现在的位置是:新闻观察网 > 科技
拿一本的分数上职校?现在这形势,看得我心态都崩了!
新闻观察网2025-04-05 00:39:08【科技】6人已围观
简介
高考录取通知书已经基本派送差不多了,我也时不时地在朋友圈和家长群里看到爸妈们晒出的喜报。但今天看到朋友圈在传一则喜报,竟然是一名608分的高分段考生报考了一所职业学校,这还是有点刷新我对高考分数线认知的。我问了做高报咨询的朋友大靖,她
高考录取通知书已经基本派送差不多了,我也时不时地在朋友圈和家长群里看到爸妈们晒出的喜报。但今天看到朋友圈在传一则喜报,竟然是一名608分的高分段考生报考了一所职业学校,这还是有点刷新我对高考分数线认知的。我问了做高报咨询的朋友大靖,她说,608分比一段线高了100多分,照常是能上一本的,比如浙江理工大学、计量大学这种档次的学校,但这个学生选择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很可能是在为未来的就业率考虑。因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虽然是以培养高职人才为目标(也就是我们认知中的蓝领),但它是浙江省高职五所重点校之一,所以未来的就业反而更有优势。大靖感慨说,这几年见到高报生家长在选专业的时候,真是越来越务实了。这些家长,来找咨询师的开场一般必问:“老师,什么专业好就业?”他们选专业的思路都很保守,这两年新闻里连番报道过的“天坑”专业绝对不碰,为了报上好就业的热门专业,一本学校可以不要,宁愿去二本学校。总之,一切以好找工作为目标,在这场热火朝天又悄无声息的全国生源大分配中,仿佛有一条无形的指挥棒,让分属不同阶层的家庭选择了出奇一致的处事风格——稳健、务实、不出错。虽然咱们号的娃都还没到高考的阶段,但多了解一些风向和信息差,也可以早点打破幻想和滤镜,能更理性和客观的应对未知风险,所以今天就请我的朋友大靖来和大家分享一些这两年她观察到的情况。下文整理自大靖口述我今年在各地做高报,观察到普通家庭给孩子选专业,一般上来就先问有没有公安、警察、师范、军校,这类专业可以在提前批次里录取,工作包分配的机会也很多。所以今年这些奔赴体制内工作的赛道爆满,某省的优师计划里,招的学生分数达到670多分,这已经是能上985大学的分数!今天这条新闻,超一本线100多分去职校,虽然是是意料之外,也属情理之中。保稳,是来自大众的集体恐慌。家长们也愿意选择有利考公、进国企的专业,比如理工首选电气、计算机类,文科热门是法学、会计、中文。01今年的形势:全国上下,一起求稳。我看到受现实所限,不少孩子没有勇气、底气,做自己喜欢的选择。家人的心态也不如富裕家庭的人那样松弛,期待着孩子早点找份高收入工作,反哺家庭。一个选了理科但爱哲学的男孩,我叫他小哲吧。我先帮这个男孩做生涯方面的测评,探索他的兴趣与优势所在,很明显,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强,也富有同理心,对文史哲尤其热衷,他的房间里还挂了两个老头的画像,是泰戈尔和叔本华。但在选择专业时,他也非常清晰地知道,家人希望他选择好就业的工科,他愿意放弃自己喜欢的哲学专业。因为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父亲是跑运输的,母亲在家带孩子,只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过活,家庭条件不允许他毕业即失业,他必须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意愿的话,家长们的选择几乎一模一样,就冲着热门专业去,仿佛集体被洗过脑一样。大环境之下,想求稳,不想再奋斗,不仅是家长的选择,也是大部分孩子自己的选择。条件更好的家庭,为了保证阶层不滑落,也在为孩子积极筹划学历之路。我这边有不少有钱孩子报了国内大学的中外合作项目,由于学费更高,竞争者少,录取分相对低,读个4年能拿相当于留学生的学历,为以后找份好工作铺平了道路。可就算拿到了更高级别的学历,毕业了要找工作的节点上,仍然还需要努力铺路。我认识一个读完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孩子,小古,他在考虑毕业找工作还是继续读博。小古的目标很清晰:混着。怎么混呢?就是去高职当老师,体制内高校老师的工作时间短,而且考核简单。我很好奇这么年轻一个人,为什么这么坚定不移地选择躺平?连他父母都不太理解,年轻人为什么跟当年的自己不一样了。聊到工作规划,这个孩子想得很清楚,就是去教育系统,不想去乐团演出。国内所有乐团,他都有认识的人,所以他对职场的分析是准确的。如果要演出就是一天到晚得练乐器,他待过,太卷了不想这么生活。他下一步是想去去有熟人资源的城市发展,当个不忙的体制内老师,业余方便接些商业演出,日子会过得不错。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工作,就继续读博。只能说,大环境之下,求稳务实,是全国上下的统一思潮了。02没有永远火的专业,也没有铁饭碗。我很震惊的是,90%的家长都喜欢帮孩子挑热门专业,像集体被洗脑了一样。可是这些专业过几年可能就难就业了,不火了,这个事实摆在那里,他们闭上眼,当作看不见。我们团队里有很多人力资源的从业者,见证了各行各业的兴衰。行业是有周期的,以前暴火的房地产,现在拉垮到没眼看,而这几年大火的体制内工作,公务员、老师,也可能会因为国家财政导致收入下降,甚至有铁饭碗变瓷饭碗的可能。总之,没有固若金汤的工作。很多家长报志愿,往往是以当下的行业态势为参考,实际上4年本科+2年研究生读完后,这6年过去,这个行业是否掉到低谷,或者已经人才过剩了呢,谁也不知道。前阵子,金融女跳楼的新闻,背后是一整个行业的缩水。P2P、互联网的行业大起大落的发展曲线,大家也都看到。没有永远的风口,也没有绝对的稳定。网上某HR博主说:“人都是逐利的,都想要追风口,但大多数人的视野也就眼前这一点儿,看不长远,实际上这也不是我们能把控的,小老百姓其实非常渺小。”做高报师久了,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报志愿的时候往往有一位强势的长辈在旁边指点。除了被父母影响外,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外面比较厉害的人”,要么是政府官员,要么是大厂经理,要么是教授。在父母眼里,来自地位更高的“高人”指点,也意味着某种稳定。这些人往往不太认识孩子,只是跟父母辈有些关系。这些人高高在上,不太特别关注孩子需要,孩子又很“畏强”,只能先“顺从”。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有个孩子在报志愿系统关闭前的半小时,要推翻之前的志愿方案。要知道,那套方案我们结合了孩子的分数位次、兴趣特长、家庭资源、未来就业趋势,团队讨论了大半个月才定稿的,可那位长辈只是轻轻一句话:“我觉得XX专业更有性价比。”孩子就动摇了。也有个孩子,一位远房亲戚是某传统化工专业的教授,建议他选择化工专业,还说未来可以帮带他。可孩子有呼吸系统疾病,不太适应化工类工作环境,他也十分不擅长化学学科。由于长辈的社会地位,他也很犹豫是否要听。我理解孩子们的摇摆,我也尊重他们最终的选择,说到底报志愿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决定,我只提供信息参考。但我私底下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果你这次听他的,就意味着以后要一直抱他大腿,能做到的话,也没问题。但如果你要靠自己,就相信目前这套方案,走自己的路。”03信息差很值钱,但要怎么获取呢?选专业需要对行业有一定的预见性。建议大家平时多关注财经信息,了解行业动态,不要一味往这几年火的专业上扑。如果能够得到业内人士的信息是更好的。这个人还不能只是是普通的业内人士,需要要足够的高度,手头要掌握大量数据,他透露的信息就相对可靠。我在做志愿填报规划的时候,会参考各个行业的发展信息,做提前几年的预判。一学生本来想报电气专业。我告诉他,上海的十四五计划将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到2025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增长近2倍,相应的对人才需求激增。这方面人才会变得很抢手。我帮他规划了一个方案,报上海的大学的集成电路专业,未来进入相关行业内的顶尖公司,工资收入能达到同期毕业大学生收入的前10名。而现在只需要不高的高考分数,够到排名为全国70多位的大学就可以。特别想提一嘴,近些年艺考人数不断增多。如何家庭条件普通的孩子想考艺术,我一般请他们评估一下投入产出比。艺术专业人才已经趋于饱合,学习周期长,费用高,出来想当个老师,都是跟一大波留学回来的硕博士竞争上岗。网上看到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博主自称从小到大花了200万学音乐,回国也是从收入几千的工作开始干起,基本没有性价比可言。这类信息,知道的人往往就占得了先机。作为孩子的父亲,也是一名咨询师,我常常要问自己,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规划呢?不仅要保证到未来的生计,也要关注到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人本身。这里面有太多因素需要作一个平衡,这也是高报工作的复杂度所在。我接过一个孩子,他很喜欢生物,要知道生物学科在国内属于公认的“天坑”专业,本科出来很难找到工作机会,家长一度很发愁。尊重孩子的兴趣特长,还是尊重社会人才供需的现实呢?在这两极之间,还有另一条路可走。通过了解国内外生物专业的行业报告,家长对行业的认知改变了,发现在国外读完生物领域的硕博,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很高。于是愿意让孩子学生物,将来留学深造。家长很笃定地跟说我,不着急让孩子毕业后就赚钱反哺,等他10年没问题的,让孩子在擅长的事情上做到顶尖,发展不会差。我听到家长说出这样的话,默默觉得这孩子属实是天子骄子,家长有资本托底,也有够开阔的视野,为孩子打开更多可能性,非常难得。不过倒也不用太羡慕这样的家庭,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长,普通家长能做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提高自己的认知,这样也能大大提高自家孩子的起跑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很赞哦!(30)
上一篇: 斯瓦复仇莱巴,德约被293.211轰倒,商竣程进四强约战日大叔
下一篇: 一